- 我县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顺利通过资质认定(12-15)
- 12 月 12 日 至 13 日,由安徽省产品检验监督研究院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考评组,对县公
文化强县是和县三大发展战略之一,文化是软实力,更是一个地方对外交流的名片。和县文化馆以“讲看齐、见行动”为契机,借助文化资源,发展群众文化活动,保护非遗,并创新和推动文化事业。
“一双红绣鞋,春季花儿开,桃李花开香……”前不久,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班级里,省级非遗和县民歌市级传承人尹莲向班级师生们介绍、演唱和县民歌《四双红绣鞋》。优美的旋律、浓郁的地方特色,吸引了大家凝神听讲。
这是近期和县文化馆开展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的一个缩影。
今年以来,和县文化馆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,不断推进“非遗”进校园,开启书吧、陶艺走进和县新时代。
群艺活动精彩纷呈
成立于1950年10月的和县文化馆,现拥有戏剧、美术、音乐、摄影等各类人才16人,正是这帮文化精英的不懈努力,硬是把全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,碧波荡漾。履新不到一年的年轻馆长阮兵谈起今年取得的成绩,笑逐颜开:我们在市第七届“周末大舞台”总决赛中,获一等奖;在市31届“江南之花”总决赛中,获一等奖;市级非遗“打莲湘”获苏皖莲湘舞邀请赛一等奖;庐剧选段《花园扎枪》获皖江八市群艺大赛银奖……
今年,和县文化馆陆续在文化大厦举办“建党95周年美术作品展”等各类书画、摄影展、非遗展;与县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“和县历史名人研究会”;举办音乐文化沙龙;在安徽画廊举办“美丽和州”摄影展;承办第七届周末大舞台、市万人广场舞、第31届“江南之花”和县专场等。周末大舞台、江南之花、广场舞,是和县文化馆三大群众文化之花。为做好第四届和县广场舞比赛,他们去石杨、香泉等乡镇帮助地方舞蹈队掌握广场舞技巧,提高舞蹈水平。今年参赛的十二三个队,几乎一半以上由他们来辅导。
非遗传承后继有人
和县拥有东路庐剧国家级非遗1个;和县剪纸、羽毛贴画、和县民歌省级非遗3个;霸王神钟传说、半枝梅的传说等市级非遗6个;霸王民间系列故事、鞋垫花手工技巧、篾匠街传统手工技巧等县级非遗11个。还拥有3个省级、3个市级、7个县级非遗传承人。
为把“非遗”传承下去,和县文化馆选择校园来传承文化艺术。分管“非遗”的副馆长傅昌尧介绍,校园里学生集中,可培养其兴趣,把艺术教育与“非遗”融合。同时学校在年底将开展汇报演出展示。和县已建立省级传承基地——和县剧团,市级传承基地——和县文化馆。和县的“非遗”常常在和县乡村旅游月、蔬博会等大型活动中亮相,并惊艳四座。“明年是‘非遗’申报年。”傅昌尧说,“非遗”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,我们不断更新和县“非遗”,层层递补成金字塔结构,实行可持续发展。
书吧陶坊别具一格
阅·生活城市公益书吧和陶艺手工坊,是和县文化馆工作创新的两大亮点。他们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,让书香、陶艺走进和县,让多彩的阳光充满生活。走进书吧,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,今年9月才开业的书吧,拥有书籍7500类1.6万册。来此泡吧的七成为9-15岁的学生,周末四成为年轻人,六成为老年人。别小看这书吧,它是全市第一家免费公益书吧。为把书吧做好,书吧负责人李鹏动了不少点子。11月29日,他在书吧开展了一场别具特色的五子棋比赛,当场报名,当场玩乐,当场发奖。他想通过书吧建立互动平台,并打算邀请相关人士来此做公益讲座,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书香魅力。
陶艺手工坊,是全县唯一一家陶艺坊。近100平方米的坊里,摆了十几个厨架,上面摆满了孩子们亲手做的陶瓷碗罐、叠纸、超级黏土等学生作品。据手工坊负责人张亚成介绍,该坊今年7月才开始招生,目前已招3期,全免学费,只收材料费,已有200多名孩子报名参学。他说,在这里,陶瓷制作需经揉泥、拉坯、修坯、画坯、镂刻、上釉、烧制等工序,越往后,技术要求越高。孩子们可学到陶瓷知识,学会拉坯、画坯,并自己动手,将想象化为现实,创造出自己的陶瓷作品,感受成功的喜悦。
温馨提示:本内容地址http://m.hexianrc.com/article/articledetail-201.html转载请注明,以上“讲看齐、见行动”——文化春风遍和州资讯信息来自和县人才网(和县地区最大的和县人才网,和县人才网)